据12月5日央视报道,近期,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短视频。记者在某APP发现,该平台推荐的一些短视频,其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镜头对准隐私部位,大量用户的留言、弹幕带有强烈的性暗示色彩。
事实上,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短视频,本不该出现在网络平台上。今年6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也明确了相关部门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等责任。
遗憾的是,部分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缺乏相关教育和引导,一些短视频平台也未尽到保护未成年人的义务,致使部分未成年人不懂保护自己,甚至公开宣扬私密敏感信息,还给了某些人性暗示的机会,这显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利。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平台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信息发布审核、跟帖评论审核等制度。但一些平台既放任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短视频发布,也纵容性暗示的留言出现在未成年人短视频中。这背后,仍然是流量作祟。一方面,吸引更多人注册账号并发布视频,能为平台增加日活量和流量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涉及未成年人的短视频可能会吸引某些猎奇和有特殊喜好的人群。
无论是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规定,还是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内容的相关制度,在一些短视频平台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既损害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也伤害了法律的公信力。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相关线索和举报,对相关平台进行全面调查,对其触犯法律“红线”的行为零容忍。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人,近七成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如此现实语境下,防范涉及未成年人隐私信息的短视频流出和传播,不仅是各短视频平台需要弥补的短板,也是教育、监管部门等亟须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