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双减”政策落地,职业教育迎来发展黄金期,修订后的未保法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叙事中,个体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安放自己?年末我们邀请教育学者、校长、从业者、家长等,从各自视角回望2021年。
亲爱的2021年:
作为一名法治副校长,我常常思考,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司法产品反哺社会?在校园普法中,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今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庭受理的一个涉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民事案件。一个12岁的孩子,用母亲的账号在一家网络平台上打游戏,这时平台上有一个陌生的账号跟他联系,问他“同学你要充值买装备吗?”孩子说“需要呀,但是爸妈给的零花钱少,买装备的钱不够。”于是这名陌生人就引诱孩子,以帮他买装备为由加微信。
孩子很单纯,在陌生人的诱导下加了微信,对方给了他一个二维码,让他用母亲的账户扫码。最后,不仅数万元被划走,其母亲的个人信息也被泄露了。孩子母亲发现后起诉游戏平台,以游戏平台在开展网络游戏时未尽到监管义务为由,主张赔偿损失,并提交了大量的微信截图证据。
显然,孩子遭遇了诈骗,此次用户起诉平台也是典型的网络新业态下衍生的民事案件。最后,在审判团队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网络平台退还给原告大多数款项,再去追偿。
在7、8月结案时,我们都挺激动。沉浸在结案的喜悦之中时,我们突然想到,这个案子涉及家长和孩子的生活日常,如此结束太浪费了,必须普法!审判团队的法官助理王菁璐擅长做网络直播和网络游戏方面的普法课程,她将这个案件写到了课件中。
上述案件中,原告提供的证据很充分,呈现了网络游戏中陌生人如何接触和引诱孩子的经典对话。比如,你能看到这个孩子背地里用母亲手机时的心理状态,他很胆小,反复地对陌生人说,“我妈妈在做饭,马上喊我吃饭了”“你下线吧,我害怕妈妈发现、打我”“你快一点吧”,而对方则用各种话术去哄他,划款成功后对方迅速消失。
通过这一案例,我们给孩子们讲述了实名制注册在线游戏的重要性,如果使用了父母账号就失去了部分屏蔽功能,难以实现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提醒孩子们在上网时要注意甄别对方身份,涉及钱财和账号,一定不能提供给对方。
其实,案件的审判可以说是晴雨表和报警器,对于极少数个案中折射出的社会管理、监管方面的漏洞,法官往往更早发现。作为法官,我们在普法上更要有前瞻性和系统性。
比如,在刚过去的国家宪法日,我们就想如何给孩子们普及宪法知识?如果直接讲法条可能比较枯燥,比如什么是人大、立法程序等,这些都离孩子们太远。于是,我们就选择了《宪法》的下位法,包括《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的知识。
你看,孩子们每周都有升旗仪式、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国歌,但是国歌、国旗的来历是什么?哪些行为是违反上述法律的呢?孩子们甚至老师们都很爱听。
在做校园普法的这几年,我们发现,学校越来越重视德育教育,也越发积极地欢迎司法工作者走进课堂。我们的普法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很多年轻干警“变身”网络主播、短视频的创作者,将更新鲜、全面的素材提供给学校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历练。
2021年,从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八五”普法规划(《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再到即将举办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都给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尤其是在积极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双减”政策时,我们司法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帮助学校做好课后服务,做了系统性的普法规划,令校园普法工作更加系统化。
现在,我们和学校基本上做到了深度对接,这不仅有司法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也有赖于学校对我们的高度认可。普法是一个很宏大的工程,包括校园普法、企业普法、园区普法、社区普法等,尤其对孩子们,我们更要提供更丰富多元的课程形式和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们对于法治的内生兴趣。
我想,校园普法工作要有使命感,我们面对的是孩子,要把一颗法治的种子种到他们内心深处去,培养根儿正苗红的接班人、价值观倍儿正的建设者。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 李增辉
2021年12月
关键词
民法典施行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两法共同发力
6月1日,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两部法律共同发力,一体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防网络沉迷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并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
声音
●作为一名在读小学生的家长,同时又是一名法律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今年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强调了家长要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我们家长要学习法律,依法带娃,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要从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让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侯蓓丽
●学校开展了系列“学法”活动。每天,教室里都会响起琅琅的读法声;楼道间、教室内张贴着宣传学生的“学法、懂法、守法——做知理明理好少年”作品。我们还设置了“亲子行”活动,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在线观看动漫、答题等。引导儿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养,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国家意识、规则意识,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呼家楼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陈凤琴
●今年,学校教师加强法治学习,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教师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德育教育中,推动学科向学科德育转变,充分发挥学科在德育特别是法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利用社会鲜活素材,上好班会课,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郑州七中校办主任刘宁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