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星期五

考级培训Train

学历也要“查三代”?如何破除“第一学历”歧视——专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忠升

央视网消息(记者/刘佳曈):近日,有关“第一学历”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教育部曾于2021年公开回复,“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但在实际招聘中,把“第一学历”作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依然存在。




那么如何看待求职中的“第一学历”限制?央视网《中国教育观察》记者采访了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忠升。


《中国教育观察》:“第一学历”成“就业潜规则”的原因有哪些?


赵忠升:首先我想澄清一个概念,“第一学历”歧视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我们通常口头的说法,在招聘过程当中去看一下应聘者的学习经历,我想是很自然的行为。当我们手里有大量的应聘简历的时候,我们就会去从中挑选,哪一个是我想招聘的人,这个时候去看一看他的学习经历是一个很自然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这个“第一学历”、所谓由高考决定的学习经历,它可能会成为我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都知道,高考在我们国家来说应该是最严谨的一种选拔方式,它的公信力我想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去看一个人的高考成绩的话,其实是在考察他有没有在全神贯注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他的投入是否是充分的、足够的,他的态度是否是认真的,他的能力是不是够的,所以通过“第一学历”,其实是看他高考反映出来的具备的这种能力。但是我们说,如果从历史上来看,高考成绩不是那么高的一些人、后来成长得也很好的人也并不少,有很多人甚至从一个“第一学历”不太显著的学校,经过很多努力以后最后成长为院士,这样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像很多我们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其实他们的水平是特别高的,如果他们去参加高考,头部的这些院校他们都有可能考上的。但是因为当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他们选择了去考中专,但这些人本身的潜力其实都是很好的,因此我们不能说单纯的高考成绩就决定了一切。但是随着现在高考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的量越来越大,可能跟过去的情况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高考成绩的一种选拔确实可能会使得一些分不够高的同学“第一学历”不是那么理想。招聘者从“第一学历”来看他们希望考察的方面,可能有社会环境的因素,我觉得也是正常的做法。但是说到歧视,我觉得并不简单是个歧视的问题,你学历不好我就一定不招你,也并不是这样的。那么作为用人单位,它希望招什么样的人,简历里面能够看到的除了他的“第一学历”之外肯定还有其它的内容,他的学习的经历里边显示出来的能力和潜力是不是能够看出来,而不仅仅是告诉我他的“第一学历”是什么。应聘者在做简历的时候,包括在成长过程当中究竟该怎么样成长,“第一学历”不太显著的这些院校该怎么去培养这些人,其实是要认真思考的,不只是让人家打上一个标签,说我这个“第一学历”不够亮眼那我就没有机会了。我们自身要努力,培养单位也要改进培养。


《中国教育观察》:对困在“第一学历”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赵忠升:招聘者去看“第一学历”是个很常规的行为,这样的话确实会导致“第一学历”不够显著的这些人在求职方面可能还没有进入第二轮就在筛简历的阶段被筛出去了。这个时候求职者就更应该去想办法怎样更加适合招聘的这个岗位,自身到底有哪些能力、有哪些潜力要证明出来。因为我们要证明一个人的能力,除了学历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方面,一个人的成长也不是说学习成绩好就一定成长得好,这是不一定的,没有这种必然联系。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年的学霸都应该是顶尖科学家了,但恰恰事实不是这样。因此我们说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如果说“第一学历”不够显著,那就要有足够强的其它方面的成长经历,足以证明你适合人家招聘的岗位。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资质证书,比如说司法考试的证书、注册会计师的证书,如果你能有这些证书,足以证明你是一个非常上进而且非常有潜力的人。当然如果你去上的学校可能知名度没有那么大,但是它自身在改革自己的教育,在提升学校的培养质量,这些经历也可以告诉招聘者。你要在写简历的时候除了把你的“第一学历”是在哪个地方上学的经历写出来之外,还要把更丰富的东西写给人家。在人才众多的情况下,招聘者选择的时候,有的时候可能是一条其它方面的信息吸引了他,那么也可能他会留下你进入下一轮的面试。所以我觉得当“第一学历”不够显著的时候,你一定要在其它方面有足以证明,你适合那个岗位的资料给招聘者去看。


《中国教育观察》:如何理性地看待“第一学历”?


赵忠升:招聘者看重应聘者的成长经历,特别是他的学历背景,其实是很正常的行为。因为当应聘者众多的时候他不可能花费大量的、巨大的招聘成本把每一个人都请到这来面试一下、感受一下他到底行不行,或者说哪怕试用一段,他要去筛选,一定要有一些参数帮助他做决策。这个时候,可能“第一学历”就成为主要的参数之一,因此也就有了今天我们谈的所谓“第一学历”歧视等等这些事。其实歧视这个词不太好,我们就说大家在招聘的过程当中看中“第一学历”这个现象吧,他其实是想用较低的成本尽快选出我需要的人。那么“第一学历”它可能展示的是一个人过去在高考的那个阶段的努力程度、能力水平,以及可能的潜力这些东西,那如果在高考这个方面做得不是那么突出,可能招聘者觉得应聘者就不太适合自己的需要。如果说高考这件事做得不够出色,那应聘者对事物的理解、沟通会不会存在专业上的困难,是招聘者会思考的。如果说这个岗位不需要那么高的学习经历或者能力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普通的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了的人,这个时候招聘者反而要去找学历不是那么显著的人。因为“第一学历”非常显著的人要给他配套的东西也会很多,这个时候他可能并不符合这个岗位本身的需要,不需要高配,只要适合就行了,招聘者要招更适合的人,而不是要招更优秀的人。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时候学历高反而不是招聘者选择的方面了,他们可能会选择相对学历低一点的,因为他可能做工作的时候可能比一个学历高的人更合适于这个岗位。


《中国教育观察》:对于“第一学历”歧视现象是否需要政策干预?


赵忠升:人才招聘和应聘属于一种市场行为,真对这种市场行为是否需要政策干预,我觉得可以倡导,但是不能硬性地规定。因为我们市场行为如果过多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干扰的话,其实并不利于事物本身的改善。所以我们说教育机构本身要提高自己的培养质量,优化自己的培养过程,使得我们的培养对象按照我们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被培养出来。实际上在人才市场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岗位,我觉得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过多的政策干预虽然是一个善意的出发点,但可能导致一个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并不建议所谓出什么政策来引导这种事情,而是说希望我们改善人才的培养的质量。


《中国教育观察》:对于大学生而言,有没有继续“卷”学历的必要?


赵忠升:其实任何一个人的成长,他去选择深造,还是选择直接去工作当中提高自己,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所以不见得说一定读了研就会怎样,一定不读研就会不怎么样。我们知道研究生教育其实不是说简单地增加学历的高度。因为我们知道研究生教育跟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而本科生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有时候经常混同于把研究生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来看,这是一个常规的看法。但真正要认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必须把它与本科教育区分出来。当我去培养一个未来的学者,一个未来的卓越的工程师,一个知识创造生产型的培养对象的时候,我的做法肯定跟本科教育是不一样的。作为一个考生,他有没有想过自己适合不适合这样的一种知识生产、知识创造的角色特征,是每个考研的人应该去想的东西。当然我们知道现实当中可能研究生教育因为不同学校不同院校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学科特点不同,可能还没有完全做到我们期待的要培养知识生产者、创造者这样的一个水平,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这样的,研究生教育它的特色、它的本质特点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去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去做这样的深造,如果不适合,其实考进来以后也蛮难受的,还不如自己到实践当中摸爬滚打,可能那样的成长更有意义。所以没有千篇一律的哪个规律是适合每个人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合做什么、有兴趣做什么、长处在哪里,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实我一直跟同事们讨论的一个观点就是,教育的第一功能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己、开发自己,如果我们高等教育接受完了以后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还不清楚的话,那我觉得可能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再去真正检验一下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兴趣在哪里、擅长的地方在哪里。人生不是要面面俱到什么都去做好,而是要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把事情做好。人生不是做很多件事,而是要去做好一件事。我觉得这一件事归根结底就是要更清楚地认清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想要做什么,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自己能力、潜力的开发,我觉得这就是教育、成长最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