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1月10日星期五

动态新闻Dynamic news

少儿编程的智商税,真相,真香?

学会少儿编程会如何?能集齐主打技能,召唤成就神龙了吗?

然而,并不是这样。

不同于1980年代其实也属偏颇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少儿编程很难真正为大多数孩子的未来,创造什么实质性的基础。

无他,以现在的计算机速度迭代能力,和少儿编程实质上是趣味启蒙的格局,等到十多年后,这一代少儿编程的孩子走向社会,昔日所学早已是历史的尘埃了。

Swift语言、While循环、place函数……这些别说一般人不懂,就算是IT行业非程序员的存在,也大多就是知道个术语,而所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梗,又从何谈起呢?

来自一个个所谓的励志神话,如某个昔日山村的孩子,自学编程,在没电脑的情况下,啃下一本编程书,成为了职场精英。

又如传说隔壁城市某个孩子由于学会了这一技能,各种考试加分,荣誉不断,一路开挂进各种名校……

还可以是,班上的同学都学了一门手艺,如书法、美术、音乐,那太out了,学少儿编程够潮够刷出存在感……

然后呢,在广告疯狂的暗示内卷化,在家长的焦虑,以及孩子需要和同学拉平某些差距甚至超越之的锦鲤思维合谋下,少儿编程堂而皇之成为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末期,最绚烂的一门儿童必学(非选修)手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少儿编程”,学心算、学奥数、学五笔字型、背3.1415926……

郎朗红了,一群人开始学钢琴,哪怕是施坦威,也可以有……

丁俊晖火了,一群人带着孩子学桌球,自己浑然不记得小时候去桌球室,被父母一顿竹笋炒肉伺候的往事……

各种“少儿编程”如过江之鲫,不断的出现在一代一代孩子的面前。

一代一代的智商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交下去。

为何会如此?并非没有明白人,只是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家的孩子是那独一无二。

毕竟,有学成且最后成为终身臂助的,只不过少之又少。

于是,一个逻辑自洽就在家长的头脑中形成。

别人家的孩子能成,我家也能成。

别人家的孩子不成,我家未必不成。

同时,近些年来的一个名词,也在加剧这种逻辑自洽的完整,那就是被念歪了的“一万小时定律”。

在那本《异类》中,大批量各路名人是从小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对自己未来职业所需技能的一万小时训练,从而成为了出类拔萃之人。

是,很多人就形成了一个误区,即只要完成了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就能成功。

这就和葵花宝典差不多了,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但很多人忘记了,即使自宫、未必成功。

如果将有限的精力花费在无限的内卷化各种花式培训上,结果可能哪一个项目都不能成功达成标准时间的训练,更谈不上在这样的量变基础上,实现真正跨越性的质变了。

啥是量变和质变,就好比很多花式培训,其实就和我们用筷子一样,你达到一万小时使用时间,也只能说是熟练而已,这就是量的积累。

而质变,哪怕是用筷子,能够用筷子玩出各种杂技来的人,少之又少,而他们是在一万小时积累中,不断寻找变化的一小撮偶尔成功者。

一万小时定律的真相如此,而来自少儿编程的智商税则是忽略了质变后,用焦虑达成的某种不靠谱的“解脱”。

如此而已,你到底力气往哪一处时,一开始的选择,将决定未来的路到底是宽还是窄,又或走到歧途。